机械-活字印刷逐渐没落 然而古老的传承还在
【中国包装网讯】在高谈阔论印刷行业变革之际,不要忘记那古老的文化传承...
翻开任1本具有310年以上历史的书本,你可以在纸页上,抚触到淡淡的浮突,那是铅字印刷留下的独特压痕,是老1辈读书人指尖最初的记忆。但自9零年代电脑排版成为印刷业主流以后,以铅字排版的凸版印刷技术逐渐衰落,铸字厂和活版印刷厂相继歇业,不论是那个时期的书本或故事,都鲜少有人谈论起。
虽然产业衰落了,活字印刷并没有消失,始终在人们的生活中,始终在传承......
活字印刷进校园
在这个遍及数码电子的时期,孩子们来到时光印记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伴随着浓浓的墨香来1场穿越,近距离的去感受、去体验千年前的文明智慧,乐趣10足!
——西安东郊1家少儿字画学堂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活字印刷恍如更像1种近乎的遗忘技术,存在于传说里。西安东郊1家少儿字画学堂,1场别开生面的“活字印刷”体验课,让沉寂千年的活字“复活”,也让孩子们在了解汉字起源的同时,体验了1次千年印刷工艺对强拆提到的复议是怎么回事。
老师洪炜说强拆养殖场如何维权,现在的平面设计或印刷偏商业化,而过去的印刷具有浓厚的手工色彩,“比如手绘的线条,关于活字印刷手写的字体,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这些更容易让人进入思考的状态,所以把它们亲手印出来,体验‘让汉字动起来’的进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记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公义店小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公义店小学的学生体验古老的活字印刷。该课程是由玉泉区大漠文化创意园展开的“行走的博物”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活动,活动深受学生爱好,接下来将在当地多所小学进行推行。
——青岛文登路小学
青岛文登路小学的学生们体验了1节“活字印刷”课。活字印刷是中国古代4大发明之1,是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珍宝。当日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用手中的工具、字块拼出了1首首古诗,经过上色、印制,完成了1次次印刷进程,孩子们从印版上揭起自己亲手印刷的古诗,都特别兴奋。课程结束后,大家谨慎翼翼地将印好的“作品”收进信封,带回了家。
活字印刷进家庭
带着孩子,在常常使用的7000多个汉字中拣字排字,印刷成唯1无2的1张报纸作为纪念,你想过这样的体验没有?
日前,50多位市民视察团成员来到长江日报报业团体印务总公司, 参观现代报纸印刷制作进程。在长江日报活字体验馆,能见证从活字印刷到数字印刷的技术演变,并自己动手体验铅字拣字印刷,印制出专属印刷品。
长江日报活字体验馆重铸了7000多枚常常使用的汉字铅字。据负责人熊林辉介绍,这里可以体验铅字拣字、排版、印刷进程。铅字印刷——这1在工业印刷史上存在时间最久的工艺成为市民亲子游玩和课外教育的新选择。铅字印刷可是个辛苦活,由于字体小且都是反向,辨认起来10分困难,虽然工作人员提早把要找的字都放进了1个字盘里,每个家庭仍然需要协作才能完成拣字排版。
活字印刷进生活
近日,1组以《爱的字句》为主题的木活字印刷体验展在江苏省南京市虹悦城举行,展览用木活字制作进程
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木活字印术于元代大德年间由著名农学家王祯发明。木活字印刷较之泥活字和铜、锡、铅等金属活字,在制作上是较为简便、容易的1种活字印刷。活字7市民在江苏省南京市虹悦城体验木活字印刷
虽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印刷行业也在不断的革新,
但始终有这样1群人
他们酷爱这个行业,
誓将这1传统工艺进行到底...
执着活字印刷的老人刘全杰,今年53岁,从事印刷行当已有34年。当年19岁的刘全杰随着厂子里请来的师傅,开始学习铅版活字印刷术。那时印刷厂的印刷流程大致分为铸字、拣字、排版、印刷、切割、装订几个环节,印刷厂内的字模室里收录了中华字典里全部文字,再加上不同字号的字模、数码、标点符号,1个字模库里的字架上就放置了上万个字模。刘全杰用了整整1年时间才熟练掌握这些字模。
随着先进印刷技术的出现,铅版活字印刷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印刷厂经营难以维系,合伙的老师傅前后离开了。但是,刘全杰仍然对这些老机器依依不舍,1直保存下来。现在这些宝贝老式印刷机、刻字机、字模架等都被刘全杰收藏在老屋子里。刘全杰称,他会1直将这门手艺保存并传承下去。
“复活”活字印刷术的80后小伙
在济南营市西街附近的1家活字印刷体验馆内,体验者站在5万多活字眼前捡字,是最为耗时的1个步骤。而活字印刷术发明后的千百年来,活字印刷术的工匠们,每天都在海量文字中反复,进行着时期信息的传播。
济南人有机会体验活字印刷术这项伟大发明的魅力,离不开阮同民和徐瀚云这两位80后大男孩对传统老手艺的情怀和坚持。家里几代人做过印刷、对老印刷工艺的有着特殊情怀的阮同民,经过1年的访问,于2014年在青岛开了1家活字印刷体验馆,为其取名“时光印记”。
对阮同民和徐瀚云这些年轻守艺人而言,他们推行活字印刷术的目的,不但是对这份古老工艺的传承,更是让现代人认识到,活字印刷术是中国人的发明,它只能是属于中国的符号。想建1座活字印刷展馆的“70后藏家”
2008年8月8日,举世注视的北京奥运开幕式上,896位演员在鸟巢运动场中央,将高达6米的铝合金模块依照事前排练的阵容准确显现,“活字印刷术”在长达3分50秒的舞台显现中征服了世界观众,也点燃了张震坤心中的火种。
1旦听说哪里有收藏版的活字印刷模板,张震坤便放下手中工作千里万里追寻。他前后到过深圳、浙江、山东、江苏,至今获得大、中、小、超小号4个版本的字丁近2万枚,铜模近3万个,铅字近7万。
由于对文化藏品的痴迷,张震坤曾在明湖路装修了1个100多平米的展馆,投资近30万,他想借此搭建1个文玩爱好者交换的平台。但第2年再缴房租时,他财力不支,无奈之下只得放弃展馆,重回本来的音响店楼上搭起2层阁楼,人们慕名而来,却始终因场地狭窄发挥不开。张震坤非常想建1个接近200平米的活字印刷展馆,“东西虽好,谈笑有鸿儒,但也需要适当的文化氛围盒场地来供大家交换!”
将所需的活字1个个捡出来,用字控和界条将排好顺序的活字固定,刷上油墨,覆盖上宣纸……印刷体验结束。看似简单,但这其中融入的是对历史文化的1种传承。沾满油墨的手指,仿佛是穿越时空触摸到传统技艺所留下的印记。科技发达的今天,越是传统的技艺越宝贵。
时期日新月异,印刷行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唯1不变的就是对文化的传承,为的是让更多的后来人了解这1历史文化,也为了我们对这1古老文化不变的酷爱!